close
  網路時常流傳一些健康飲食的撇步,我這個人倒是很排斥這些東西。這些文章向來不會做明確周詳的表達。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照做就能健康?

  認同這點等於暗指每個人的體質一樣,這很明顯的有問題(例子到處都是)。加上許多共識根深蒂固的告訴我們什麼是垃圾食物,什麼是健康的食物,這些聽起來就愈是正確。炸薯條對身體不好,巧克力吃多了會胖,都是從小被共識教育到大的。但是,愛吃薯條的比利時人真的很不健康嗎?愛吃巧克力的法國人和比利時人都是胖子嗎?

  不健康的是薯條還是回鍋油?胖的是巧克力還是大量的糖?社會共識和某些憎恨學派就這樣把很多食物推上斷頭台,社會大眾便很難把薯條或是巧克力跟健康聯想在一起。然後那些大家心知肚明是不健康的玩意兒,因為沒被拿出來講就逃過一劫。誰注意過巧克力的熱量其實沒那麼高,100g只有500大Kcal左右(當然那種其他成分比可可多的東西我不予以討論)。我在便利商店拿起某罐飲料,大約500ml上下吧,熱量有240左右。問題來了,一般人在一天吃100g的巧克力的可能性比較大,還是喝兩罐以上這種飲料的機會比較大?

  最近比較常聽到黑巧克力對心臟有益,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巧克力翻身的機會。人類製造了偉大的氫化植物油,並且出現在很多廉價的巧克力當中。最近才廣為宣傳氫化植物油裡頭的反式脂肪酸對心臟有害。那加了氫化植物油的黑巧克力究竟是對心臟有益還是有害?

  對食物的誤解往往來自狹隘的心胸我因此很不喜歡用科學來解釋食物,即使科學本身是客觀的,但是讀者可能對得到的現象做片面的解釋,甚至在作文章的時候就被加入了個人偏見或社會共識。就像很多人在意黑巧克力(至少)要有70%的可可成分,卻少人會去在意剩下30%是不是什麼糟糕的東西。如果只將科學表現出來,不對現像做任何解釋,對社會大眾來說又是沒任何意義的東西了(或者是因為固有偏見或共識,依然得到同樣的誤解)。到底科學對健康的飲食應該扮演怎樣的腳色?我想最必要的是寬廣的眼界,這使你不至於被科學的解釋牽著走,反而能使這些科學觀點的解釋讓你有更多見解。能包容愈多不同的見解,就愈是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而要如何能從更多角度來看食物,我自己覺得最簡單的做法是閱讀相關書籍。Brain Wansink的"瞎吃"會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麼愚蠢,常常吃了比我們自以為的還要更多的食物。又如Gina Mallet的"即將消逝的美味"告訴我們的,光是靠科學建立食物觀不是絕對可靠的,更是扼殺了許多事實上對我們健康無害的美味。竊取對食物的不同觀點,讓科學成為工具而不至於被科學玩弄,這才是健康飲食最大利器。沒有正確的飲食觀(雖然我不喜歡用"正確"這個字眼,但我找不到更適合的),再多的作法也是枉然,因為這些做法不會隨時間改變,但你的身體會,而正確的觀念會讓你隨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