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9392

  赫然發現,扣除活動要交的作業,近兩年來我只寫過一篇食記。

  以前寫食記都看成寫作業一般認真。雖然文筆拙劣,還是很認真地每個禮拜至少寫一篇(有些人可能不以為然,但其實我現在看到以前寫的東西,真的會不想認帳)。但時間久了,感受到老部落客變不出新把戲,於是就漸漸抽離了這個常讓自己詞窮的主題。當然,某方面也是因為出了社會比較窮,吃不起多少值得大書特書的大餐(小吃並非不好,但我真的沒能力花三個小時寫十五分鐘的一餐)。況且現在食記嚴重氾濫,每個部落客或多或少都會跨足這行。像我這樣沒有一個堪用的相機,只用文字決勝負的人早已過時了。

  所以,為什麼又出現了這篇呢?

  Stracciatella(蛋花湯)

  Spaghetti cacio e pepe(起司胡椒麵)

  Bucatini all'amatriciana(阿瑪翠斯風味吸管麵)

  Porchetta(烤豬肉捲)

  如果一家店的菜單上出現這幾道菜,味道還很不錯,我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絕介紹。畢竟一家義大利餐廳賣的東西真的是我所認定的義大利菜,這是相當少見的,更別說還以羅馬菜為主(我相信一定有人苦心學習了「義大利菜」很久,卻說不出一兩道羅馬菜)。很巧的是,之前因為工作找了些資料,這些知識剛好可以用來替這篇乏味的食記調味。

  講到羅馬菜大家會想到什麼?我的認知裡,羅馬羊奶起司(Pecorino Romano)、鹽漬豬頸肉(Guanciale)以及內臟可說是羅馬菜的靈魂。Pecorino是羊奶起司的總稱("Pecora"是綿羊的意思),後面加了不同地名就是來自於不同產地的羊奶起司。比較有名的是薩丁尼亞(Pecorino Sardo;Fiore Sardo)、羅馬(Pecorino Romano)、托斯卡尼(Pecorino Toscano)和西西里(Pecorino Siciliano;Picurinu Sicilianu)。目前台灣能買到的有最常見的Peorino Romano,偶爾可以找到Sardo和Siciliano。Pecorino Romano味道最溫和;西西里羊奶起司我沒吃過,但常看到裡頭會加胡椒,味道應該也是很重;薩丁尼亞羊奶起司味道很強烈,騷勁十足。據說以前因為交通的關係,熱那亞(Genova)最常見的羊奶起司就是Pecorino Sardo,所以青醬材料當中的起司是Parmigiano和Pecorino Sardo各加一半。現在可能為了考慮取得性,很多食譜改用Pecorino Romano。

  材料同樣有Parmigiano和Pecorino各半的煤炭工人麵(Spaghetti alla Carbonara,在台灣比較流通的名稱是「奶油培根麵」,雖然做法有經過改良),因為是道道地地的羅馬菜,當然就使用了Pecorino Romano。煤炭工人麵可以說是認識羅馬義大利麵一個很好的入口,因為它使用了前面說到的兩個羅馬菜極為重要的元素。並且還跟幾道有名的麵食非常相似:起司胡椒麵(Cacio e Pepe)、阿瑪翠斯吸管麵(Bucatini all'Amatriciana)、雜貨店風味麵(Pasta alla Gricia;"Gricia"是羅馬地區對食品商人的稱呼,因為它鮮為人知,我就自己給它這麼翻譯)。簡單地講,這些麵的主要材料是:

  起司胡椒麵(Cacio e Pepe)-羊奶起司和胡椒。

  雜貨店風味麵(Pasta alla Gricia)-鹽漬豬頸肉、羊奶起司、胡椒。

  煤炭工人麵(Spaghetti alla Carbonara)-蛋、鹽漬豬頸肉、羊奶起司、蛋、胡椒。

  阿瑪翠斯吸管麵(Bucatini all'Amatriciana)-番茄、鹽漬豬頸肉、羊奶起司,以及可能會有的辣椒。

雜貨店風味麵也有人稱為「白色的阿瑪翠斯麵」(Amatriciana Bianca),因為他們的差別只有番茄(或辣椒和胡椒)。

  鹽漬豬頸肉在義大利以外的地方不常見(不只是台灣,也看過許多食譜說美國不易取得),所以很多人熟悉的煤炭工人麵會使用義式生培根(Pancetta)來取代(把以上所有肉類都換成培根者也不少)。尤其台灣什麼都買不到,只能用培根或是自行研究肉品加工。但其實鹽漬豬頸肉味道上和培根差距相當大。第一,使用的部位完全不同,豬頸肉少了油脂的香甜,但多了筋的爽脆口感;第二,它不但不煙燻,據說還要熟成到味道相當重。我試圖做過兩三次,但因為沒去過羅馬所以無從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在部位上就有了大問題:台灣市場會把值錢的松坂豬切下來分開賣,但鹽漬豬頸肉要用松坂肉連同周圍的整個大塊。當天和主廚Boris聊到,他也在考慮以後自製鹽漬豬頸肉。沒想到在這塊小島上還能遇到另一個試圖醃肉的同好,真是令我感動萬分。

  另外《義食之間》提到了煤炭工人麵其實來自於阿布魯佐(Abruzzo): 

  在義大利非常普遍的「培根蛋麵」(pasta alla carbonara)就是在這裡(指阿布魯佐)出生的,其義大利文名稱裡的「carbonara」是來自於燒炭工「carbonari」,因為燒炭工經常烹煮這道菜餚。這裡所有的隱士,一定都會備有許多醃豬肉(通常是頰肉、培根或豬脂)和羊奶起司。要煮培根蛋麵,有這些就夠了。新鮮的雞蛋總是可以在森林裡的鵪鶉巢裡找到。

  講到羅馬的麵食,最知名的大概就是這幾道。但其實還有一道麵食,在台灣因材料無法取得,也不像鹽漬豬頸肉有自製的可能性,因此鮮為人知:小牛腸粗管麵(Rigatoni con la Pajata/Pagliata)。這道菜的特色是,使用的小牛腸不能清洗,讓消化到一半的乳糜留在裡頭(還有一個有趣的點是使用管狀的料配管狀的麵)。在羅馬,內臟、腦和尾巴這些「剩餘」的部位被稱做「第五部分」(Quinto Quarto,意指「第五個四分之一」)。當一頭牛被宰殺時,第一部分會給貴族,第二部分給神職人員,第三和第四分別給中產階級和士兵,而勞動階級只能分到第五部分。內臟因此成了羅馬菜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DSCN9401

(起司胡椒麵"Cacio e Pepe")

  今天吃到的麵食,只有起司胡椒麵對我來說稍嫌淡了些,其他沒什麼可挑剔的。

  我向來對帶有羊騷味的食物強烈的反感,但起司胡椒麵意外地讓我吃了不少。一方面是因為Pecorino Romano的羊騷味非常淡;另外,胡椒所帶有的煙燻嗆辣味,多少也中和了起司的羊騷味。我甚至覺得味道可以再重一點,會比較符合我想中的羅馬菜該有的味道,但整體而言是不錯的(後來和老闆聊天,他說若希望味道重一點的話下次可以跟他講)。

  《好吃.義大利》提到,蔬菜占了羅馬料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羅馬式朝鮮薊(Carciofi alla Romana)、炸櫛瓜花或南瓜花(Fiori di Zucchini/Zucca Fritti)幾乎出現在每一本義大利食譜當中。今天吃的辣椒檸檬皮花椰菜(Cavolfiori Strascinati),儘管不是常見於各本食譜裡的傳統羅馬名菜,但假設我想像這麼一個問題:一顆花椰菜在義大利各地會被怎樣烹調?我可能會認為在拿坡里會用炸的;在皮耶蒙,很容易想像得到,會生吃沾燙醬(Bagna Càoda);在托斯卡尼會做成菜泥湯(Passata)或是生菜盤(Pinzimonio);在帕瑪,也許會水煮後壓成泥,灑Parmigiano後焗烤。今天吃的花椰菜就非常符合我對羅馬和阿布魯佐的印象:煎得爽脆的花椰菜,搭上清爽且香氣宜人的檸檬皮和辣椒,以及味道不太強烈的橄欖油。這樣簡單又無法讓人否定其美味程度的蔬菜料理,和一道麵食非常相似:大蒜辣椒麵(Spaghetti Aglio, Olio e Peperoncino)。雖然多數食譜指出它源自於阿布魯佐,但在義大利料理協會(Academia Italiana della Cucina)出版的食譜《LA CUCINA》當中,卻被分類在羅馬菜裡頭。對照起煤炭工人麵的由來,就顯得十分有趣。

DSCN9396

(漩渦湯"Stracciatella"、炒花椰菜佐辣椒檸檬皮"Cavolfiori Strascinati"、炸澎湖海鮮"Fritto Misto di Penghu")

  蛋花湯"Stracciatella*"(店裡稱做「漩渦湯」)可說是我曾經想過,要是開了店一定要賣的東西。說「曾經」是因為以前對義大利菜的區域性概念了解得不夠(如果我開店,肯定不是賣羅馬菜)。無論如何,蛋花湯是一個味道簡單又扎實的東西:Parmigiano(很意外地不是Pecorino)、杜蘭麥粉和蛋混成蛋液,打入溫熱的雞湯中,最後灑點肉豆蔻。蛋、奶、肉豆蔻這三者的搭配可以說是既老套又無懈可擊,而杜蘭麥粉特有的淡淡堅果香也和肉豆蔻做了完美地結合。

  蛋花湯無庸置疑地被認為是羅馬菜之一,但這幾個元素我怎麼看都帶有艾米利亞風味-Parmigiano不用說,蛋、麵粉和雞湯的組合馬上就讓我聯想到了波隆納湯餃(Tortellini alla Bolognese)。而另一道在羅馬出名的料理「奶油起司寬麵*」(Fettucini Alfredo),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艾米利亞地區才有的濃厚富裕。這道在羅馬餐館聞名於世的麵食,根本就可以說是帕瑪版的起司胡椒麵(Cacio e Pepe):Pecorino變成了Parmigiano、Spaghetti或Rigatoni(粗管麵)變成了Fettucini(雞蛋寬麵)、橄欖油變成了奶油。

DSCN9395

(炸澎湖海鮮"Fritto Misto di Penghu")

  用玉米粥粉當做油炸粉相當有趣。我最初在《吃定義大利》發現一則簡單的食譜,用玉米粥粉來炸雞,從此以後便愛上這種特殊的脆硬口感(有點像沒爆乾淨的爆米花)。Piccola用的是比一般做玉米粥還要再細一點的玉米粉,吃起來沒那麼硬,沾裹得也比較漂亮。因為選料新鮮,灑點鹽就相當美味。

DSCN9399

(澎湖蟹肉細寬麵"Tagliolini con Grachio di Penghu")

  這道菜讓我比較意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對羅馬菜當中的海鮮很不熟悉,較有名的菜也都不是海鮮;二來我比較不常在義大利菜食譜裡看到螃蟹,對於螃蟹料理所知甚少。但我曾嘗試在「特拉帕尼缽醬手工麵*」(Casareccia al Pesto alla Trapanese)裡加入蟹肉,發現它真的是十分美味。今天吃到的蟹肉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蟹肉和淡淡的番茄味結合。蟹肉彷彿是一種介於魚和蝦之間的海鮮,它有甜美的肉質,卻又兼具甲殼類海鮮強烈的滋味。這種味道略帶甜美-而不像蝦或貝類那樣刺激-的海鮮,番茄的用量不宜過多。今天的蟹肉麵,番茄和蟹肉則是很恰到好處地在麵條上裹了一層。桿得較薄得麵條口感沒那麼明顯,反而和清爽的醬料相得益彰。這是今天我最喜歡的麵食。

DSCN9398

(燉牛尾手工麵"Tagliolini con Coda alla Vaccinara")

  我很少在食譜上注意到牛尾料理。但仔細想想牛尾也是第五部位,會出現在羅馬餐館也不足為奇。"Vaccinaro"是肉販的意思,所以原文是「肉販風味燉牛尾」的意思。它和義大利幾乎所有的肉類燉煮料理作法相同:混炒蔬菜(Soffritto)、紅酒或白酒,以及多半會有的番茄。比如說義大利到處都有的牛肚,基本上就是這幾個元素,再根據不同地區產生變化。佛羅倫斯燉牛肚(Trippa alla Fiorentina)材料有混炒蔬菜、白酒、牛肚、番茄和Parmigiano;米蘭式燉牛肚(Trippa alla Milanese,又稱作Busecca)會加入白豆和鼠尾草,並且帶有比較多的湯汁(也是我最喜歡的牛肚料理);羅馬式燉牛肚(Trippa alla Romana)則會加入薄荷,以及不可或缺的Pecorino Romano(倫敦Bucca di Lupo主廚-也是《義大利麵幾何學》作者之一的Jacob Kenedy-在其所出的食譜《Bocca Cookbook》裡,還加了鹽漬豬頸肉,讓他的羅馬式燉牛肚包含了幾乎所有的羅馬菜元素)。燉牛尾除了那幾樣基本元素以外,有些食譜還會加入各種香料(通常是肉桂、肉豆蔻、丁香)、松子甚至是巧克力,讓它帶有刺激感。羅馬Ristorante all'Oro的主廚Riccardo di Giacinto還將它做成金莎巧克力的造型,和Massimo Bottura的「鴨肝曠世奇派」*有異曲同工之妙。

  燉牛尾也常拿來配麵條吃。搭了麵條以後形式上很像米蘭式燉牛膝(Ossobuco alla Milanese)配番紅花燉飯,但不那麼具奢侈感。有些純粹主義者認為米蘭人因為生活忙碌,而產生了這樣囫圇吞棗的吃法。但燉牛尾的作用比較像是醬汁,配的是沒有任何調味的麵條。因此儘管都是澱粉加了較大塊的肉(我自己煮得義大利麵通常不會出現更大塊的肉了),我還是喜歡這個搭配勝過牛膝(倒是今天吃到的白玉米粥拿來配牛膝好像不錯)。

DSCN9403

(炭烤豬肉"Porchetta")

  又是一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羅馬菜。

  Porchetta我看過很多作法,有直接用大塊五花肉捲成叉燒狀再拿去烤的,也有用五花肉把里肌肉捲起來烤,以及像今天吃到的,用整條乳豬捲成的。薩丁尼亞人在婚宴吃的烤乳豬(他們還會將烤好的豬放在桃金孃葉子上吸收味道),薩丁尼亞語稱做"Porceddu",很可能跟Porchetta這個字是同一個來源。

  不論是什麼樣的做法,我覺得Porchetta很重要的一點是稍強烈的鹹味。鹽不應該只是提出其他材料的味道,而是很直接地吃到鹹味。因為略帶尖銳的鹹味可以平衡濃厚的豬肉味,否則吃不了幾口就膩了。若是用五花肉捲成的Porchetta,我最喜歡的食用方式不是直接吃也不是夾麵包(這兩種最常見),而是像火腿一樣切薄片冷著吃。可能是目前在台灣進口加工冷肉不好買,因此聊以慰藉。

  今天吃到的Porchetta是腿肉,帶有很棒的炭香,調味和口感也都恰到好處。襯在下面的白色膏狀物是白色玉米粥(Polenta Bianca),味道比黃色玉米粥更甜,並帶有淡淡乳脂般的味道(玉米粥配烤肉也是個完美的組合)。

DSCN9404

(裙子牛排"Bistecca di Gonna")

  這道名稱完全聽不出來是什麼內容的菜,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橫隔膜。肉用柑橘和魚露醃過,個人吃不太習慣甜甜的肉,但調味很特別。古羅馬時代有一種用鯷魚做成的調味料"Garum",味道極重,據說和現在拿坡里仍在使用的Colatura d'Alici(也是魚露的一種)很像。帶有筋膜的肉可以咀嚼很久,慢慢享受其釋放的味道。搭配的蔬菜表現也很好,我特別喜歡煎過的紅菊苣和小白蘿蔔,苦味相當迷人。

DSCN9407

(冰淇淋"Gelato")

  因為沒加乳化劑和蛋,口感很鬆軟的香蕉冰淇淋。老闆好像加了某種特別的香料(忘記是不是馬告了)。普遍來講,自製冰淇淋沒使用進口冰淇淋原料的,多半是偏向這樣的鬆軟口感(像同樣在新竹的Baxter也是)。但在口乾舌燥的大熱天吃這樣的冰淇淋,比吃濃郁口感扎實的冰淇淋舒服。

  我對羅馬菜的甜點幾乎沒什麼頭緒,只知道有很多冰淇淋(有人說是觀光區的關係)。我特別找了一下食譜,比起其他地區的甜點也真的不吸引我-沒有弗利烏立(Friuli)那種純樸厚實、帶有德奧風味的水果酥捲(Strudel),也沒有西西里鮮豔刺激的冰淇淋蛋糕(Cassata),更沒有托斯卡尼簡單又古老的「硬麵包*」(Panforte)。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為宗教中心而有所壓抑,以至於表面上必須遠離這些罪惡般誘人的糖分?

  回到家裡,開始動筆時我想起一個問題。過去對義大利菜了解不多,因此「如果要開餐廳我該賣什麼」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太多困擾。但今天吃完這餐,我開始思考,如果哪天我真的開餐廳,我要賣哪個地區的料理呢?尤其是在我比較認真注意地方料理時,發現每個地方都有很迷人的東西,也都讓我很想放在菜單上。但同時意識到,自己並不希望開一家店,菜單上固定有青醬特洛菲耶(Trofie al Pesto)、蛋花湯(Stracciatella)、披薩醬牛排(Bistecca alla Pizzaiola)和利沃諾魚湯(Cacciucco),即使這幾道菜我都很喜歡,也還有更多我喜歡卻不適合搭在一起的菜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托斯卡尼,因為它有太多我喜歡的東西了:豆子、麵包、牛肚、橄欖油、甘藍。我最喜歡的義大利甜點(硬麵包)和海鮮料理(利沃諾魚湯)以及小吃(佛羅倫斯牛肚包)也在這裡。雖然我沒去過,食物的味道只能靠想像,但我也沒去過義大利的其他地方,想像的結果還是托斯卡尼菜吸引我(往南有太多羊肉,往北又有太多奶油)。還有伊特魯斯坎遺跡和但丁,很適合我這種有強烈思古情懷的人。每個義大利餐廳的廚師,或是熱愛義大利菜,希望能開餐廳的人應該都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當你發現自己喜歡哪個地方的料理、哪裡合你胃口時,你也因此更了解自己了。

  除了今天吃到的這些,還有幾道相當經典的羅馬菜,像是燙手小羔羊(Abbacchio alla Scottadito)、煎香腸青花菜(Salsicce in Padella con Brocoli)、「飛入口中*」(Saltimbocca alla Romana),以及前面提到的羅馬式牛肚和燉小牛腸麵等等。雖然常出現在食譜上,可能被過分強調,當地人卻不見得常吃(我沒去過羅馬因此不確定)。但這類給人既定印象的食物,其實是讓人認識一個地方很好的途徑。就像我對黑甘藍麵包片(Crostini con Cavolo Nero)很有興趣,也想像得到我會喜歡它。但講到托斯卡尼菜,不先以牛排、牛肚等不但傳統而且知名的菜餚來吸引人,而一味地介紹回鍋湯(Ribolita)或番茄燉豆(Fagioli all'Uccelletto)這類色澤暗淡的食物,我想會遭遇到許多困難。這是彼刻小酒館菜單我非常喜歡的一點:有些眾所皆知或無論對什麼人都有足夠吸引力的,像是烤豬肉、阿瑪翠斯吸管麵、惡魔風烤雞等等;也有像蛋花湯、起司胡椒麵這類在台灣不那麼有名的傳統美味。當初看到這裡的菜單時,我就對他們的味道產生了信心-因為菜單顯示出他們在該用心的地方用心。雖然今天生意欠佳*,有些問題多少也令人擔憂(希望是不會有太多食記寫「這裡的義大利麵都沒有料」),但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

1.Stracciatella為「小碎片」之義。除了羅馬的蛋花湯,在香草冰淇淋裡加入巧克力碎片的瑞士巧克力冰淇淋,義大利文也稱做Stracciatella。

2.這道菜很明顯地是因為一個叫做Alfredo的人而聞名。在羅馬有兩家餐廳-Alfredo al Scrofa和Il Vero Alfredo-聲稱是這道菜的創始店。但到底哪家才是正宗?目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

3.Pesto是用缽搗製的意思,因此我把Pesto alla Trapanese稱做「特拉帕尼缽醬」。它以番茄、杏仁、橄欖油、大蒜、羅勒搗製而成,適合配捲曲的麵或海鮮,夏天吃相當開胃。而「熱那亞缽醬」Pesto alla Genovese即我們熟知的青醬。也因為它最有名,常常直接簡稱Pesto。

4.「肉販風味牛尾金莎」和「鴨肝曠世奇派」原文分別為"Rocher Coda alla Vaccinara con Gelèe di Sedano"和"Foie Gras Magnum"。鴨肝曠世奇派則是台中J-Ping餐廳的翻譯。

5."Panforte"為"Strong Bread"之意,是位於托斯卡尼地區的城市錫耶納(Siena)的甜點。它是用煮過的蜂蜜糖漿拌入麵粉、堅果、蜜餞和辛香料(肉桂、肉豆蔻、丁香、胡椒、辣椒等等)後烘烤而成,帶有古老風味的甜點。也是目前我自己做過的義大利甜點當中最喜歡的一道。

6."Saltimbocca"意為"Jump into mouth"。「飛入口中」是我在食譜上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翻譯名稱。

7.用餐當天只有兩桌客人,回家便立刻動筆。而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網路上已經出現了好幾篇評價不錯的食記,照片看起來生意也很不錯,看來我的擔心有點多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