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給人的感覺好像都對時事漠不關心。主要原因是,一旦開始研究問題就會太認真,而且現在也不是閒閒沒事的大學生,沒辦拿賺錢的時間去指控那些不仁不義;另一方面,網路上其實很多能把問題解釋得巨細靡遺,並且還能想出解決之道的正義使者,有些甚至是受過正統社會學訓練出來的。所以我想,專業還是交給專業的來吧。

  因此,看到毒食品猖狂,我勢必就要跳出來說句話了:

  「自作自受。」

  如果要詳細解釋這四個字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所生活,是這世上稀有的事,一般人只是生存著,然而,也只是生存而已。」但有些人不甘於做一個「只是生存」的動物。此時,生存必須品就被抬高到生活品味的地步-簡單地說,吃飽沒事幹,所以開始談吃。

  我一直有個迷思是:「好吃的東西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並且人類的身體會自動地對毒物感到難以下嚥。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如果你平時儘可能地用天然的材料餵飽自己,你就會對加了植物性奶油的巧克力、人造起司粉(這幾個字一打出來彷彿就聞到了那個味道,令我作嘔)、味道來源不明的糖漿和沒有紋理的肉塊產生反感。並且知道這些東西不但是你不該吃的,更是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的。

  但當人類能製造出愈來愈多東西時,只要這些不明物體符合「貪」與「懶」兩個原則,總有一天它會被說服是好的。所以我們有不用熬雞高湯又能製造出雞味的湯塊,有爲了拿可可脂去做化妝品賺錢而使用的植物奶油,以及更多不用花錢買真材實料,只要滴一兩滴就能製造出任何效果的神奇香精。我們一旦習慣了不自然,就會開始去尋求更多的不自然。接著無所不用其極,把原本是苦的東西變成甜的,讓原來是軟的東西充滿彈性。走到這個地步,就是人類開始提倡「好吃的東西不健康」的時候了。

  此時還有一股助紂為虐的力量,就是那些「吃東西的時候腦袋裝的不是腦漿,而是口水和胃液」的部落客。他們看到的永遠都是「料多味美」,吃到的永遠都是不明所以的「入口即化」。任何值得拿來談論的問題,目的應該都是要讓人能活得更好,比如說怎麼增加農作物的收成,比如說怎樣治病等等。但這必須包含兩個前提才算有效:為了他人(或是全人類),以及穩固的根基。但舌殘部落客,往往是只為了滿足名聲,進而增加自己的利益(不管是做工商廣告或是因此得到更多「美食」);另外,他們儘管「著作等身」,對食物的了解可能還不如麵攤老闆或賣菜阿姨,絲毫沒有根基可言。對於高度專業分工以及過分忙碌的現代社會來講,他們需要什麼,找到了,就覺得是什麼。不花時間質疑,甚至不覺得應該質疑。我曾在一家很可怕的咖啡店工作,他們有個對待客人的準則是:不要給客人過多的選擇,這會浪費時間,只要給他們二選一,讓他們用最快的方式找到他們要的東西。我當時對客人十分抱歉是因為:我們永遠讓客人選了他們以為自己要的,但不管怎麼選,都是我們希望客人要的。解釋地更清楚,就是「拿一隻酸的爛豆子和一隻苦的爛豆子給客人,如果無知的客人喜歡苦選了後者,他就會對你感激不盡」的意思。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商家,最容易有這種「賣服務不賣產品」的心態。而助長這種勢力的,還有一群追求空泛表象,卻不追求本質的人。

  比方說,之前看到網路有人討論墨魚麵,備受歡迎的很多店家都是預煮麵(將麵條事先煮熟拌油放涼,客人點了以後再下鍋「炒」)。「那些東西」是當你不去了解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它們好吃。一旦你開始思考「什麼是義大利麵」、「怎樣的義大利麵才算好」,你就會知道彈牙(al dente)不是單純的有彈性,而是一種外軟內硬、會抵抗你咀嚼的漸層口感,是要用大火滾水煮因此預煮麵不會有的口感,知道杜蘭麥粉乾燥麵除了口感,麥香也是很重要的,知道杜蘭麥粉、軟質麥粉、蕎麥、全麥粉做出來的麵各有不同的口感,加蛋和水又不一樣,所以你不會要求全麥麵或蕎麥麵特有彈性,或是要杜蘭麥粉乾燥麵變軟。最後,你會知道義大利菜是一種「愈了解它,就愈不會為它設限-但仍存在著某些準則是義大利人打死不幹」的飲食哲學。我相信對一個一篇文章就賺七八千的工商部落客來講,研究這些東西絕對不會沒時間(再怎麼說,他們一個禮拜寫兩篇文章月薪就是我的好幾倍了)。但話又說回來,正是因為沒有社會責任也沒有對知識的狂熱或文化素養,才有可能成為猛賺錢的工商部落客的。有些人即使掛名「美食家」、「食評」、「美食達人」,也只會寫些不三不四的東西,整篇文章不是「妙不可言」,就是「至極美味」、「恰到好處」等等蠱惑大眾沒頭沒尾的形容詞。即使他們本意是好的,我還是得說,他們不這麼做要來的好些。如果他們覺得分享好的東西給大眾是他們應該要做的事-實際上也是,因為他們就靠這個賺錢-那麼,他們願意為大眾弄清楚他們分享的東西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被做出來的嗎?

  這正是最讓我感到心灰意冷的:每個人都深信這些不明所以。大家喜歡看,寫了就有錢賺;大家喜歡吃,做了就有人吃。我想,與其要求政府嚴格管控食品安全,不如管控一下專業部落客或許要來得實在一點。比如說建立考試制度,測驗最簡單的烹飪原理(但不一定要非常會做菜),談論某國料理,必須對該國的語言、歷史、地理有一定的認識,部落格必須向政府登記,認證過後才能使用,並且找到一些「真正的權威」不時抽驗食記等等。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鬼扯,但很多人似乎永遠學不會自己判斷什麼叫做好吃,都要讓別人來告訴我們。既然如此,飲食教育豈不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但到頭來同樣的問題一再出現:我們是吃東西不用腦的民眾,自然就會組成一個不願意花錢教大家吃東西,不願意花錢保障飲食安全的政府及企業。因此,我從來就不對毒食品感到驚訝,也覺得沒必要對政府和企業感到憤慨。如果說標榜著「天然酵母手感烘焙」的麵包有人願意排隊搶著買,但店裡的空氣讓我聞了都想吐;如果說,有哪家店明明就是用廉價材料加上低劣的烹調手法,被知名部落客介紹後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或是稍微操作一下,就成了一堆人可以忍受寒風,在三更半夜排隊購買的人氣甜點。那我必須誠實地說,這是自作自受,因為我們不但沒去思考自己吃了什麼東西進身體,還去助長不明原料的市場。《即將消逝的美味》講到過去人們以為植物性奶油是更健康的替代品,接著人們才發現反式脂肪酸不好;《雜食者的兩難》講到牛應該是吃草的,為了換肉率而開發的穀飼牛對健康有害。但為什麼到現在這些東西還存在於市場上,並且大家從未想過「為什麼牛可以突然長這麼快」、「為什麼原本是液態的植物油會變成固體,甚至變成鮮奶油」、「正常製作方式的起司應該是呈現整個塊狀,為什麼可以直接製造出起司粉」、「為什麼食譜上做的天然酵母麵包要花好幾天,卻還是有人可以製作天然酵母麵包,產量還比很多麵包店大」等問題?非常簡單,因為我們要的只有好吃。沒別的了,好吃甚於一切。

  "An anonymous ingredient has no soul.",這是朋友前幾天和我分享的一句話,非常好的一句話。不去在意食物之中有沒有靈魂的人,自然也就不會去在意材料是否其來有自。而現在省下的成本,不過是累積了將來必須付出的代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