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時候,為文章開頭變成一件辛苦的事,甚至能讓思想放棄化身成符旨的權利了?作者已死,尋找以前寫作的思路和心情似乎沒有任何幫助,閱讀以前寫的文章只會讓自己更懊惱。勉強起頭,接不下去,下次打開它時已在腐敗邊緣,就像做壞的火腿充滿令人難受的油臭味。但因此讓靈感被遺棄也太可惜了。

  最近和一個朋友聊天,意識到一件事。我漸漸失去了-或許從來沒有-將詞句表達十分精準的能力。一個(曾經是)學科學的人從讀人文學科的人身上發現這點挺有意思的。冷靜回頭看看自己的文章,「精準」、「明確」似乎和我遙不可及。我沒有辦法把一件事表現的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清晰,我也總是喜歡多著墨在路旁的風景甚於一條路。在還有能力思考複雜概念時,無論被什麼吸引我都不至於迷路。但因為生活目標、環境的改變,思考不能正常表現,成了一個抓不到蟲的破蜘蛛網。儘管如此,我仍然強迫自己寫文章-也可以說是要求,畢竟我不討厭寫文章,從來就不會。雖然大不如前,但比起更久遠、在我厭惡國文這門學科時寫的那些讓我不願意承認作者是誰的文章,現在這些語無倫次的胡謅倒不讓我那麼羞愧。更值得慶幸的是,對於以前的文章如何無中生有,我似乎有點頭緒了。

  靈感像是肉體,如果你埋沒它,挖出來時會變成一堆骸骨。它不是美麗的辭藻,也不是生動的比喻可以絞盡腦汁來想。就像聖靈的感動,你可以尋求。努力尋求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得到,但它應該什麼時候出現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因此有靈感就當趁熱打鐵,並且隨時最好準備-以努力閱讀、寫作來裝備自己-好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看到它。

  靈感是寫作的動機。而帶在身上,無論如何都不會腐化的骨架,就是文筆了。只要有靈感並且願意寫是一定寫的出文章,但沒有健強的骨架則會使文章顯得鬆散,讀來不吸引人。看似無中生有的字句,全都是靠著從古至今許多文學家的灌溉才得以萌發。出社會以後,創造力變得容易衰竭,以往閱讀所做看不見的工,現在則顯而易見了。

  如果我沒辦法讓草稿有個好的起頭,那就在腐敗以前完成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