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加<從產地到餐桌>幾次正襟危坐的品嘗會之後,徐仲這次藉著Primo Pizzeria的邀請,辦了一場以Emilia-Romangna料理為主題的派對,讓大家體驗伴隨著Giorgio Armani和Enzo Ferrari等名人成長的家鄉味。並且以Primo最近進口的Lambrusco來搭配當地食物。

  還沒參加這次活動以前,我想許多人對這個地方的了解就是lasagna(千層麵)、ragù alla boognese(波隆那肉醬)、aceto balsamico和parmigiano-reggiano等等。除此之外,愛麗絲.佛倫瓦德《有味道的故事》裡提到一種米布丁torta di riso,這種充滿飽食感的點心不免讓我想到這塊盛產乳製品和肉類加工品的地區(雖然那本書講的是佛羅倫斯料理,但網路上查到Emilia-Romagna似乎也有吃這種東西)。不管是熱騰騰的千層麵還是厚實的米布丁,都很適合在這樣的冷天享用。

  在徐仲簡單介紹Emilia-Romagna地方料理時,服務生就先送上了這次派對的主角-Lambrusco。它可以指葡萄品種(傳統balsamico的成分之一),也可以指葡萄酒。對義大利人來說甚至不會把它當酒來喝,因此Primo還特地訂做了陶瓷杯,讓參派對的人以輕鬆不嚴肅的方式來飲用。蠻可惜的一點是Lambrusco太容易喝了,而且食物送上來因為人潮擁擠,待我拿到食物時杯子裡只剩下薄薄一層的酒漬了。

  Trippa alla Bolognese除了Prmio準備豐盛的食物和酒,這次也請野上師傅準備了麵包給大家配牛肚吃。麵包夾牛肚屬於典型托斯卡尼的吃法,不過為了派對食用方便而做這樣的搭配。義大利雖然許多地方都有牛肚料理,但常常大同小異,可能只是調味、配料有些許的不同。今天吃的是加了parmigiano的trippa alla bolognese(波隆那風味牛肚)。有些食譜會用熟牛肚來烹調,推測是為了去除它特殊的味道。直接以生牛肚來烹調如果不是加了適當的材料和足夠的時間熬煮,那味道會顯得有點腥臭。今天吃到的很明顯帶有牛肚特殊的味道卻不會使人不悅,牛肚也燉煮的軟爛入味。但比起小蝸牛蔬菜味較明顯的牛肚,今天香料和番茄味較重的做法我比較沒那麼喜歡(個人還是堅持愛麗絲.佛倫瓦德「牛肚的味道非常纖細,因此調味上要十分小心」的說法,在使用番茄和香料時要特別謹慎)。

Salame di Cioccolato   除了牛肚,這次活動另外有兩樣我很有興趣的料理。一樣是gnocchi fritti,它在我前陣子買的一本食譜裡出現過,不過是捲上生火腿食用。Gnocchi fritti配上lambrusco應該就像啤酒配上brezel,雖然只是簡單調味的麵粉製小點心,但總讓人不住地在喝酒時一邊拿來吃。今天吃到的是灑了糖粉或parmigiano的,我比較喜歡灑糖粉吃(原來還想拿生火腿來捲,遺憾的是我看到生火腿的唯一一眼是在別人的blog...)。另一個讓我吃不停的是salame di cioccolato,有這名字是因為將摻了餅乾和堅果的巧克力捲成條狀,再切成片看起來很像salame(比較多人知道的拼法salami是複數)-巧克力是瘦肉,而餅乾和堅果是肥油。巧克力在口中化得很快,和酥脆的餅乾、淡雅清香的松子融合得很巧妙。在吃慣了幾個巧克力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名牌黑巧克力以後,這種稍嫌甜膩的巧克力甜點卻讓我愛不釋手。沒有漿果、堅果、柑橘、花香之類簡單味道合成的複雜,只有印象中固有的巧克力味道。這不免讓我回想起小時後吃了那些甜死人不償命的零嘴,好像一本簡單的故事書,有別於Harold Bloom所謂閱讀經典文學所得的「艱深的快感」,它帶來的是簡單愉悅感。除此之外,它的確是比我小時後吃的奇怪"vagelate*"要好吃也天然許多,因此更是讓我吃不停。

  派對有點可惜的地方是沒有想像中那樣輕鬆。一開始食物端上桌大家拍照搶食,以及一堆人圍在吧台虎視眈眈看著那塊待宰的porchetta(捲成桶狀的烤豬肉),都讓我想到《約婚夫婦》裡米蘭鬧飢荒,一群人堵在麵包店前面的盛況。今天porchetta特別選用來自關廟的活菌豬。活菌豬在飼養時會餵食益菌,就像帕馬當地拿乳清餵食豬隻的感覺類似(讓我覺得ricotta是豬吃的東西...)。早在之前上王嘉平師傅的烹飪課就已經品嚐過活菌豬了 。當時做的是maiale al latte(牛奶燉豬肉),因為活菌豬五花肉脂肪較少,做出來口感味道都比較適中。這次吃到的porchetta肉味濃但沒什麼腥味,表皮也烤的非常酥脆。但就像許多人講的,很像拉麵上的叉燒。而食物好玩的地方就在這裡,有些比較道地或是台灣不流行的外國食物,吃起來可能會讓許多人覺得沒有「外國的感覺」甚至有點「台」。就像我之前做的choucroute garni,它只是加了德國酸菜煮過的各種肉類、香腸以及馬鈴薯,一道非常簡單的阿爾薩斯菜,吃的時候沾芥茉,但可能有人覺得沾韭菜花醬、紅腐乳或芝麻醬更適合-它味道真的很像酸菜白肉鍋。這種意料之外的錯亂常常也是外國食物帶給我的驚喜。

  另一道豬肉料理maiale con balsamico原來是用鴨肉做的modena名菜,不過Jason主廚之前已經做過了,這次就改用豬肉。豬肉先用醋醃過,再把表面烤的焦香,略帶軔性的肉很符合我的胃口。特別是sous-vide(真空烹調法)流行以後,可以很容易地將肉烹調成極軟嫩的大眾化口味,但我仍舊喜歡這種扎實甚至有點硬的口感-它讓我確實咀嚼得到東西,讓我知道我是在吃肉,而不是別的東西。

  結束後和朋友留在會場聊天,我仍不時地隨手拿一塊「甜的血腸」來吃,享受著最初不帶成見所認識的食物味道。

*註:巧克力鑑賞家Chloe Doutre-Roussel在《The Chocolate Conniossuer》書中提到,她認為加了氫化植物油的巧克力根本不應該叫chocolate,因為可可中重要的可可脂被植物性油脂取代掉了,因此以"vagelate"來揶揄加了植物油的廉價巧克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