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開始對某個社群網路有些反感。一方面是因為它即使作為一種十分強大的訊息傳遞平台,卻常常成為茶餘飯後話題和謠言的溫床。比如說前陣子流行的連續劇內容,比如說世界末日謠言。當我看到網友煞有其事地討論世界末日的問題時,我真的感覺到人類的末日來了-人類的自我意識和思考能力已經被拋棄了。網路就是不斷地道聽塗說、不停地斷章取義。人類擁有一個很美好、叫做「隱喻」的東西-正如其名,在這極端暴露的介面底下,它是極度不適合生存的。或許有人以為:這不過是表面上的公開,所有我公佈的訊息都是經過選擇的。我當然可以把一首美好的詩寫在上面,但更多的情況是直接且裸露的語句:一個人的生活碎片、情緒中的幾個音符、狂喜和怒吼重複包著狂喜和怒吼。大家習以為常,甚至可以說潛意識裡讚揚這種做法。許多沒有經過思考篩選的東西直來直往,這就是網路生活化-用「生活網路化」或許更好-的結果。

  愛管閒事的習性似乎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都會不自覺地貫徹。比較好聽的說法是樂於關心他人,我也喜歡以此為它合理化。有時候寫作的題材因此無中生有,畢竟我向來無法用三言兩語回答一個極簡單的問題。這於我無損,不用任何花費,在金錢和體力上都是,能因此幫助誰便格外值得。直到我認為自己關心別人的用意被扭曲時,我才意外地想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單純地接受別人的幫助和安慰。如果你的關心被另一個人拿來說嘴:「你們看看他多麼關心我」、「你們不理我,還有別人來關心我」那確實讓人十分氣餒。關心別人的意義不就是為了讓問題的到安慰或解答嗎?如果關心被扭曲成滿足感和炫燿的材料,甚至成為換來更多關心的籌碼,在這問題上那個人始終沒得到安慰也沒得到回答。

  我不認為在人際關係上應該保持「各取所需」的狀態,因為這會使人與人之間變得了無生趣。如果一個被關心者毫無考慮他人的想法,就像「作者已死」那樣,付出關心者的想法絲毫不重要,那後結構主義會遇到的問題他便照單全收。讀者至上最可怕的一點是它造就了一個無政府狀態,一種民粹式的解讀。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但不可能在得到了文本後就把作者殺了-還不許他的血染上文本。否則文本只會淪為意識形態的武器,因為文本之中「最顯眼的」往往就是讀者想要的。就像一個人想要安全感,他會希望透過某些提醒能讓更多人關心他。也有可能是為了優越感,因而讓別人知道自己被這樣一個人關心。

  好久以前,有個朋友說跟我聊天很開心,因為她覺得我聊天很單純,沒有太多意圖。我十分驚訝,心理想:聊天不就是聊天嗎?如此輕鬆愉快的事為什麼要變得如此煩人?或者是她被許多追求者所困擾?

  到現在我才想起那段對話。許多事情被人性蒙上了一層灰,無論多麼仔細輕拍,它仍舊無法恢復往日那既單純又美好的面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