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茶館打工好一陣子,為了某些因素,直到最近才開始認真地花心思在茶上面。

  我擁有的奢侈興趣,最早是從巧克力開始。持續跑咖啡店數個月以後,便習慣於不加糖的手沖咖啡(也因此愛上了DOMORI的100%系列)。從咖啡到茶除了無糖,更要適應低油脂帶來的稀薄口感。

  儘管偶爾會喝到甜味極重的茶,不若咖啡豐富的油脂感,連續喝四五杯實在令我難受。

  咖啡和酒,本身形像都與某種結局脫不了關係-清醒與醉。無論飲用者抱著什麼意圖,總是有人為了提神而喝咖啡,這是不可否認的 。而飲酒也常是追求一種結果,好讓人忘了不開心的事。巧克力與提神或醉的關係不大,但仍然走向另一種結局:愉悅。此一愉悅感容易使人忽略品味的部份。因此,即使在世界知名品牌巧克力愈來愈容易取得的情況下,也不難看到網路談巧克力多半是重複乏味的形容詞,以及便利商店糖果混在一起討論的情況(依照Doutre-Roussel Chloe的說法,這些加了氫化植物油的東西根本就不該稱做巧克力)。

  茶相較之下純粹多了,畢竟茶喝多不會要人走路搖晃,提神的效果也不如咖啡強烈(就心理作用而言是這樣)。而愉悅的感覺,我想與吃巧克力那種攝取到某些化學成分不同。那是對味道的領悟,就像閱讀帶來艱深的快感,享受過程而非追求結果。

  然而,這或許是外國茶館在台灣很難盛行的原因之一。咖啡除了生理上顯而易見的提神效果,外觀黑黝更是帶有令人心情沉澱的魔力。紅茶被賦予的僅有溫熱和悠閒。在寒冷的天氣,一進屋子想到的會是熱茶。咖啡的形像無法激起冷天裡逐漸衰弱的感官,酒就更不用說了。但作為一種高價的奢侈品,此一原因仍難以使紅茶進入人們日常生活。即使許多人嚮往悠閒的生活步調,最後還是在社會主流價值之下成為忙碌的奴僕。沒有做為結果的附加價值,品味終究只是少數人願意去投資的。

  除了喜歡,我找不到喝茶的理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