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iabatta

  「終於讓我參加到一次了!」從以前的義大利麵品嚐會、義大利國境之南座談會到後來的《義時之選》新書發表會,不是抽不出空就是來不及報名向隅了,畢竟這樣能吃能學又不用花費太大的代價機會實在不多。很幸運有個朋友搶到名額,並且他出國了。我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什麼也不用做地來到了品嚐會的現場。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辦了台北各家店的拖鞋麵包評比。當出我所想到的就是這個,但這種公開評論店家的麵包似乎有失厚道,與我想像中的主辦者個性並不和(何況辦活動的地方就是在賣麵包的)。我很意外也很高興,因為結果不是我所想的,並且吃到特地為這次活動做的麵包,是外面買不到的。事後回頭看活動網誌上寫著「至少我們可以試試,不同小麥做出來的拖鞋麵包,究竟有何差異吧!」,顯然人只會把焦點放在自己在意的東西上-有個拖鞋麵包品嚐會並且我可以參加,活動網誌上寫什麼好像變得不關我的事了。

  品嚐會開始以前是一堆關於脫鞋麵包的廢話。我向來很愛講關於食物的廢話,比如說以前在社團上課提到spaghetti alla carbonara的由來,或是到處跟別人說魴魚的法文為什麼叫做Saint Pierre、法芙娜的Guanaja是哥倫布登陸中美洲的第一個地方,還有厄瓜多爾著名的咖啡產地Galapagos就是達爾文開著小獵犬號登陸的地方等等。食物的科學性質和味道固然重要,但要是少了背後那些故事和瑣碎的知識,食物就變得無趣多了。這裡提到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第一個是拖鞋麵包麵糰水含量高達75%以上,雖然知道它的麵糰流動性很強還是不免被這數字嚇了一跳。另一個是義大利人不會拿麵包來沾油醋吃-只有油,沒有醋。好的拖鞋麵包裡頭要有大孔洞,目前吃過最喜歡(小蝸牛)以及第二喜歡的(Peck,雖然我始終覺得以前比較好吃)都有此特點。但也有些是中心有偌大的孔洞吃起來卻讓我不怎麼喜歡的,像是許多人推薦的阿段(皮的結構鬆散且太軟,中心有點乾)。他還提到了ciabatta的產地很可能是科摩(como)-一個許多義大利人藉由亞歷山卓.曼佐尼的筆所認識的地方。

  這次吃了三款用不同麵粉以及製作方式做的拖鞋。第一款是日本昭和製粉的"CDC法國麵包專用粉",含水量80%。這款表皮薄且軟,口感乾鬆,薄膜也不是很漂亮。第二款用日清"百合花法國粉",麵糰水含量82%。外皮薄脆,尾韻酸味強,薄膜漂亮有光澤。第三款是用DelVerde的"00"(doppio zero)做的,是其中我最喜歡者。相較於第二款的脆硬,這款麵包的皮是有點韌性的硬,中心彈性很好。薄膜和第二款差不多,但略成灰色,光澤沒那麼強烈。尾韻酸味較淡。

  認真地吃完該吃的麵包以後,接下來是一些用拖鞋麵包做成的小點心。雖然可以感受到廚師的用心,但食材的搭配讓我不是很喜歡。像是油封雞加了蕃茄、羅勒和薯泥就有點奇怪。和包心菜或豆子一起煮的傳統搭配我比較能接受(而且雞肉質嫩,味道又比其他鴨、鵝淡,用油封的方式沒那麼適合)。藍紋乳酪我只吃了一口因此不予置評(目前除了生吃gorgonzola以外沒成功吃過藍紋乳酪,而且這款丹麥乳酪我總覺得有羊騷味,雖然不確定是不是羊乳酪)。夾豬肉的就像一般三明治的感覺,我比較喜歡這個。另外有加了奶油和再欉紅的紅心芭樂果醬的也不錯(有認識他們家的人所以一定要推薦一下),但我想用ricotta可能比奶油好。

  結束以後聽到隔壁桌的人聊天,應該是Peck的人。雖然跟以前比起來稍嫌退步,不過還是算台北麵包店裡頭ciabatta做的比較好的。另外吃過比較喜歡的ciabatta有Robuchon(但實在太貴...)和Maison Kayser。珠寶盒好幾種麵包我都很喜歡,惟獨ciabatta不是很喜歡。阿段有不少人推薦,但表皮太軟。目前最喜歡的是台中小蝸牛,只可惜去了兩次都沒說沒有外帶。

  這次除了嚐到幾種ciabatta,對於徐仲所描述的義大利農家飲食也充滿了嚮往。我認為義大利人很強調食物好的味道,因此義大利的傳統食譜裡不會看到過度複雜的調味(而法國人總讓我覺得他們很強調食物它不好的味道,因此要用許多香料和長時間的烹調來掩蓋食物的原味),就像徐仲講到他在義大利農家吃到的麵包和生牛肉。儘管《義時之選》開頭也提到沒有所謂的義大利菜,但我仍認為義大利不管什麼地方的食物都離不開這個吸引我的特點-那尊重食物自然味道的特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iragi 的頭像
    hiiragi

    一位年輕廚師的畫像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