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70994

  我非旦不喜歡趕流行,有時甚至因為流行而抗拒讓我期待已久的電影或是感興趣的書。但最近因為和朋友談論到一些問題,加上工作上的需求,在連江振誠有演講都是過後別人才告訴我的情況下,買了他的自傳《初心》。

  自從喜歡上了西方古典文學以後,常常無視令人感動卻不生動的文字。即使是做菜,也絕不讀一圖片一步驟的高效率食譜-而是要看很多廢話,讓我覺得食譜不光是在教做菜,我才能感到滿足。我很欣慰,在還沒翻這本書以前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了。我得說,它沒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字句,卻有很多簡單平凡又動人的力量。在生活忙碌之餘是相對容易消化吸收的。

  《初心》因為一些巧合經驗,讓我產生了非常特別的共鳴。首先,我第一個取的外文名字是義大利文的Andrea,也就是法文的André。另外,我在家中同樣是最小的-雖然某些因素讓我覺得自己被遺棄多過寵愛,但確實是最小的(這原因可能讓一些朋友覺得我不像老么)。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影響André和Andrea很深的一點,就是媽媽帶來的味覺體驗。但我相信這點也是使得我跟他走上不同道路的一大因素。

  從小我就對小朋友熱愛的速食的興趣,遠遠少於直到現在還是很喜歡的小吃。而我對於一個地方的印象,總是脫離不了媽媽帶我出去,總是一吃再吃的東西,諸如萬華周記肉粥店、元祖胡椒餅、深坑大樹下臭豆腐、新店路邊攤的碗粿、家裡附近市場的米粉湯、景美夜市蚵仔麵線等等。但總地來說,我的味覺經驗很少是帶有訓練意味的:一樣東西好不好吃,也許潛意識多過意識。我未曾嘗試在家做出同樣味道,一方面是因為小吃便宜,自己做反而不划算;另外,也是對那些死守著一樣食物的人抱著敬意。這種純然的感性似乎跟著我一輩子。在我試圖用理性的方式來看待食物時,它便急起直追,硬生生擋在我面前。因此曾經我很認真地漱一口咖啡,含一塊巧克力。但過沒多久,便調整自己的心態,單純把食物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我應該要抱著感謝的心吃一碗飯,但可以選擇不要仔細分析其味道;正如我可以享受路邊野草的味道,但不必知道這是什麼草味。

  加劇這個分歧的另一個理由,便是我所追隨的食譜作家伊麗莎白.大衛。她是第一個讓我見識到食譜也可以寫得很有趣的人,也印證了「故事,是最好的調味料」這句話。我未曾看過一本食譜,雖然沒有一張圖片,卻讓我每一道都躍躍欲試。而穿插在食譜之間的散文,也讓我對地中海的蔬菜和海鮮十分嚮往。但她的食譜,雖然讓我對烹飪產生更大的興趣,卻也埋藏了往後將我拉離餐廳廚房的暗樁。

  我也曾經帶著企圖心進廚房。而現在,雖然稱不上外行人,卻是個行外人。我對做菜的狂熱絕不輸給某些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在廚房的人。但很明顯地,我不能毫無顧忌一頭栽進廚房,因為我想要的東西太過微不足道了,小到不夠我負荷待在廚房的壓力。比起成為名廚,我更想做的是讓普羅大眾熱愛做菜,並且認真看待食物。就像我常聽的愛樂電台有個廣告詞大概是這麼說:我們的目的,不是希望出現更多的音樂家,而是音樂家庭。為此,我花更多的時間在讀書和寫作上。而工時長又消耗體力的餐飲業者,要常常有時間從事讀書寫作等精神密集度高的工作相當困難-至少,我確定我沒辦法(所幸現在找到了一個不用流汗動刀,只是要苦惱動筆,但還是和食物脫離不了關係的工作)。

  至於動手做菜這部分,我得說,希望的不過是找到一個能讓我傾心為她做東西的人,沒更多了。即使那天不巧開了店,我仍會堅持這種平凡,就像每天為了這個人做的東西一樣,就像我臉書粉絲頁上的番茄麵包湯,把番茄、麵包和羅勒加到水裡煮,淋上橄欖油吃,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再平凡不過的材料。或許在我喜歡義大利文名字Andrea甚於法文的André時,我對義大利菜的刻板印象-心繫家庭和一個小地方,甚至守舊不知變通-給我的影響就漸漸浮現了。就像他說,要了解法國菜,要先讓自己成為法國人,我發現無意間也自己愈來愈像我所認識的義大利人了。

  我希望有更多的廚師願意走到書店,拿起這本書來讀。但看完以後,不只是欽佩他,也不是嚮往他的成就,而是仔細回想自己爲什麼進廚房,生命中有什麼部份曾被食物所感動,寫一本屬於自己的《初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