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才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去參加一個主題為閱讀的錄影心得。糟糕的是,我在另一個站看到他所關注的一點,讀完以後再從自己的部落格深處翻出老文章。看完以後,我又有股衝動拿睡眠時間來和這重複的話題搏鬥了。

  其實作者所提到的網路文學,我並沒有資格做什麼評論。因為我在網路上看任何我需要的,不管是食譜、遊記還是文化批評-但就是沒看過網路「文學」。作者把網路單純視為一種傳遞訊息的介面,就跟紙沒什麼兩樣。他以為「一道菜不會因為使用的盤子不好看而變得難吃」,但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他並未以結構主義般的觀點來閱讀(至少該文章顯示是如此)。但認為訊息傳遞的介面不會影響作品的價值,實質上跟只重文字結構不重其內容不免有些相似,因此我認為結構主義會遇到的困難他都必須照單全收。《瞎吃》的實驗即證明了餐盤確實有影響味覺的可能性-如果說用紅酒杯喝香檳,可能就清楚多了。

  我先不談論「文學」這頑強的體系,因為光是「什麼是文學」這個問題就足以困擾我的數代子孫了。以一般寫作而言,要把電腦帶來的影響排除以至於做出紙筆寫作同樣的效果,我想遠比叫一個人直接拋棄電腦還要困難。身為寫作的一份子,文學自然受了影響。如果一個網路作家身兼部落格作者或是擁有個人板,那在寫作的同時,平常在個人空間所發表的瑣碎言語是不是有入侵創作的可能性?我們能在課堂上傳紙條,但端正地坐在書桌前寫信給朋友或寫讀書心得,情境可以讓我們遠離上課中那些嘻笑打鬧的文字-更不用說心裡有個預期讀者的創作了。如果寫作的環境和紀錄生活瑣事一樣,那寫作是否會被紙條所感染,以至於寫出來的東西過於「平常」、意符過於接近意旨呢?

  對於從網路開始的出版品,食譜大概是我比較常注意的。或因為用字淺顯,或因為做法平易近人,加上精美的照片就很容易成為出版社「良好」的合作夥伴了。言語不生動、用字貧乏不提,連錯誤知識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在於,網路上發表文章太容易了(就像我現在所做的),可以說完全不用任何門檻,就能在網路上讓大家看到你的食譜-你不需要是廚師(雖然做這行的常常寫些讓我不忍卒睹的食譜),更不需要成為伊麗莎白.大衛或茱莉亞.柴爾德。每天教網友如何清冰箱,不用一個月就能出本厚厚並且可能有讀者的食譜,甚至比我花很多時間寫的食譜還多人願意讀。結果就是,時間久了,它們會成為資源回收的一份子-但卻有人因為柴爾德的書拍一部電影。

  網路寫作真的是一個永遠討論不完的問題。即使我現在全神專注地寫這篇文章,我也不能保證會不會因為動作、看的東西不同(螢幕而不是紙)導致寫出來的東西和紙筆寫作不同。我也曾試圖用紙筆寫作,再來發佈到網路上,至於結果因為時間久遠已經不記得了。網路寫作對我來說比較大的好處是容易修改,並且可以隨時查我要的資訊。但也是缺點-因為讓我很難放棄,回歸到較為原始的紙筆寫作。

  作者提到了各種時期雖然流行的文體不同,但有些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我想最大的問題是,網路創作很難讓我用描寫(describe)這個字,所以不能和傳統書寫一概而論。不管是拿石頭刻字在牆上,還是用毛筆寫字在竹簡上,如此「用一個工具註記在另一個工具上」是電腦所不能的。這不是文類的問題,網路文學也可以有詩詞曲賦散文小說,因此將網路文學視為現今流行的文體不太恰當。網路小說就是小說,它和紙筆創作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和讀者是透過不同的介面做訊息傳遞。

  電腦對讀者的影響也許比作者更明顯。貓頭鷹出版社的「老貓」在他的「內容推進實驗室」也曾對此議題發表幾篇文章。但即使不考慮網路容易讓人分心、引起人對資訊爆炸的焦慮還是電腦輻射線對人體的影響,我認為作品再好,只要有一定的篇幅,用電腦閱讀絕對是夠折磨人的-就像我沒辦法想像《悲慘世界》如果只出現在網路上,我還有能力讀完它。

  「昨天的流行,明天的古典」如果網路文學有能力應驗這句話,也許未來真的會出現一個沒有莎士比亞的美麗新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ir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