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是找咖啡店,或是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吃飯,都很自然地想要上網查資料。明明知道網路上的訊息(對我來說)幾乎沒有參考價值可言,還是會習慣性看一下,然後繼續陷入猶豫所帶來的苦惱之中。
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擔心圖文食記愈來愈盛行,會造成食記文字部分的價值愈來愈低落。在食物攝影並未猖狂(或拍得讓人不好意思因而不願意放上網)的時候,為了避免食記形容枯槁,無論如何也要繃緊頭皮,勉強擠出幾個字句。久了以後,可能因此愈來愈會寫,時而幽默時而刻薄,讀起來高低起伏,就如同好吃的一餐應該有的樣子。當初自己也是這麼樣子慢慢寫,從不忍卒賭到現在差強人意-另外還得感謝我那不爭氣的意志力,讓我從來就不曾有多於的錢花在攝影器材上。
我一直無法接受在一篇食記當中,照片比文字還重要。既然它稱做食「記」,把文字發配邊疆,打入冷宮,在我看來都是極不合理的。如果思考食記的真諦,就應該了解文字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們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定義何謂食記,但可以簡單地想想食記到底有什麼作用?不外乎是分享資訊、紀錄生活罷了(只是一定跟吃有關)。既然這樣,答案很明顯:如果只有照片,我們分享了什麼?如果只有照片,我們紀錄了什麼?
我對攝影一無所知,這並不代表我排斥或輕視它。但文字和照片傳達了怎樣的東西,不是專業的人也可以理解它們的不同:照片永遠給人較多的想像空間;而文字則能巨細靡遺地傳達任何內容。我認定的食記,就是詳實地紀錄食物的味道、用餐時的心情或是摻雜諸多個人情感,可能還有引經據典地探討文化;讀者的想像力應該被文字給領導,然後在腦中有畫面、有聲音、有氣味,藉由過去的經驗和情感來認同作者。但照片所能做的,與其說呈現作者記憶中的餐盤,不如說是讓讀者打造了一個心目中的菜餚。好像客觀的照片,即使未經修飾,它就是一個平面,就會讓你的想像力在這個範圍內遊蕩。而文字之所以可以指引,在於它是隨著時間推進的直線,你同時只能接受到一個訊息,你也沒有過分的想像空間。
在我聽到一個支持盲人使用電腦的廣告後,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好險貝多芬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出生了。如果我們認為人失去了一樣能力,便失去了極大的競爭力以及樂趣,並因此感到可惜而幫助他獲得那些不屬於他的,那麼他原本所擁有的就絕不可能發展得出神入化。貝多芬若能藉由其他途徑來彌補聽力上損失,他還能如此頑強對抗命運嗎?
對一篇食記來講,照片只能加強,卻無法彌補原先的不足。就像你吃再多營養食品,你總還是需要點正經的食物。只靠著營養食品減低垃圾食物的罪惡感,就像只有精美照片和墜句錯字的食記。文字的貧乏唯有靠更精進的文字才得以滿足。
留言列表